新聞中心
傳媒報導
【本報訊】中醫認為肥胖的成因除了暴飲暴食及少運動外,也與臟腑失調有關,臨床上有肥胖問題的人脾胃多較為虛弱,臟腑失調導致痰濕、氣熱積聚體內不退,需要均衡飲食及運動之餘,也可考慮配合健脾、益氣、祛濕的湯水,有助擊退肥胖。
食無定時損脾胃
醫管局何文田中醫教研中心高級醫師譚崇志表示,中醫主要把肥胖人士分為5個證型,分別是脾虛痰濕、胃熱濕阻、肝鬱氣滯、脾腎兩虛、陰虛內熱。
臟腑失調是不少肥胖人士都有的共通問題,是導致身體運化水液和養份的功能減退、痰濁水濕積聚,並囤積成脂肪的主因。
譚稱臟腑失調引致的肥胖「以脾腎虛弱為本,水濕痰瘀為標」,臨床上最常見的肥胖證型是脾虛痰濕型,原因與都市人食無定時,空腹時間過長、每餐食到「頂住個肚腩」,令脾胃損傷甚或導致血虛,增加水濕、痰瘀凝滯體內,造成肥胖有關,臟腑失調人士也會伴隨頭腹脹痛、四肢困重、腰肢痠軟,甚至失眠、便秘等症狀。
中醫主要以「補虛瀉實」的方式調理臟腑,譚指當身體機能回復正常,相應症狀便會消失,再配合均衡飲食、恒常運動,減重事半功倍。除了針灸,內服中藥如參苓白朮散、柴胡疏肝散等,也有健脾補腎、疏肝理氣等作用,一些食療如黨參薏苡仁陳皮湯、合掌瓜紅蘿蔔瘦肉湯也有一定幫助。
■記者于健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