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肩頸背痛有解穴】
2018-03-21

「日日做到冇停手,總有食飯嘅時候,唞一唞、唞一唞……」,惟短暫的休息,卻未能消除肌肉和筋骨的疲勞,只要一伸懶腰,隨即感到肩頸及背部傳來陣陣痛楚,感覺有如做了十日苦力!中醫有云「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」,意即血液循環功能差,血氣運行欠佳,導致經絡阻塞,令肌肉或筋骨腫脹疼痛。想肩頸背部向疼痛說再見,宜先了解箇中的成因並及早接受治療。

鳴謝:博愛醫院 ─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(元朗)註冊中醫師周潔

頸肩背痛的出現,往往與過度疲勞、受涼、運動不當、營養不良、外傷、壓力等各種因素有關。另外,頸胸部的重複動作,亦會導致頸部的軟組織勞損,或加速頸椎退化性改變,最終導致脊髓、神經根、椎動脈受壓、而造成頸肩背部的疼痛不適或頸椎病。

針灸可紓緩
頸肩背疼及頸椎病於病發時,患者會感到患處僵硬板滯,活動空間受阻。同時,身體的上肢會出現麻木感,而且沉重無力,肢體發涼出汗。如患者未有及時治療,當椎動脈供血不足時,更會感到頭痛、頭暈、耳鳴等。

在治療之先,中醫師會先辨清患者疾病的病因、性質,然後確定其病證再加以治療;一般而言,常見的頸肩背痛病證大致可分為風邪偏盛、寒邪偏盛、濕氣偏盛及氣滯血瘀幾個類型。博愛醫院 ─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教研中心(元朗)註冊中醫師周潔說:「風邪偏盛的患者會感到痛處不定,並出現噁心。寒邪偏盛的患者,雖然痛處固定,但疼痛劇烈。濕氣偏盛的患者,痛處不移但肢體困重無力。至於氣滯血瘀的患者,就會感到刺痛拒按,或腫脹或活動不利。」

頸肩背痛屬於中醫痹證範疇,其發病機理是機體氣血運行障礙,所謂「不通則痛」。針灸有助紓緩及治療頸背痛,且無副作用,故愈來愈多人接受該療法,並以此作為防止頸背痛的方法之一。


促進血液循環減病情
針灸治痛是在審症求因的基礎上,通過刺激相關的穴位,阻斷病變部位疼痛反應的不良循環。此外,針灸亦能及時改善病變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,以糾正和消除因局部循環障礙,而產生疼痛的病理因素,從而促進血液循環,加速致痛物質的代謝,達到緩解肌肉痙攣、消除筋膜炎症、解除神經卡壓及關節絞鎖症狀的治療目的。

針灸治療的原則重疏通經絡,解痙止痛為主。時下不少中醫在針灸用穴時,會強調傳統經絡理論和現代醫學理論交相呼應,而常用穴位可取風池、雙側夾脊穴。如伴有眩暈噁心者可選內關、太沖、足三里、三陰交;如伴有上肢麻木者可選肩三針、外關、手三里、中渚、後溪;如伴有肌肉痿縮者可選氣海、血海、三陰交等。